理直气壮讲好“开学第一课”

发布日期:2022-09-09    来源:红旗文稿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眼下正值开学季,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陆续开启了新学期。开学,意味着新起点,寄托着新希望。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不可替代。“开学第一课”则是“大思政课”的重要一环,意义非常重大。“开学第一课”不是传统概念的一堂课,而是打破了时间、地点、形式等方面的限制,创新了育人载体,丰富了育人内涵。“开学第一课”不仅是学生的一堂思政课,也是广大思政工作者的思政课。作为一名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讲好“开学第一课”,通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和引导,增强广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对理想与信仰的认识,对奋斗和担当的理解、对梦想和未来的憧憬。

一、开学第一课要唱响红色主旋律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培养时代新人,必须传承好红色基因。回首我们党走过的风雨历程,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党的百年奋斗史是“大思政课”最生动、最有影响力和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把其中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学生深刻理解百年征程历经的苦难辉煌,从革命先辈的事迹精神意志与思想追求中汲取力量。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要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首先要信仰过硬、政治过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这个科学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三大时代课题”,展现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开创新局面。伟大工程需要有人去建设,有人去落实,青年更应冲锋在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所以不断强调坚定理想信念,是因为这事关马克思主义政党、社会主义国家的精神力量和前途命运。思政课教师身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线,应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搞好教学,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把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真理性和现实优越性,立志做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奋斗者和接班人,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青年学生的自觉追求。

 二、开学第一课要传播爱国好声音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发自内心的最强音。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要讲好中国故事,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青年学生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学第一课”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平台。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回溯历史、讲述百年巨变,更要密切关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用好新鲜事,讲好时政课,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充分结合,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感人故事,把冬奥赛场、航天精神,把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的事迹等讲给学生听,引导学生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把爱国情怀转化为奋斗激情,把“小我”的光和热,转化为奉献祖国的实干与担当,才能成就壮丽人生。

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到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从“铁肩担道义”的李大钊,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家国情怀蕴含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里。毛泽东同志曾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两位领袖的话一脉相承,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始终落在青年一代肩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一代代极具责任感的青年真实写照。今天,身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丰富教育内容,上好“开学第一课”,引导青年学生秉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给学生心灵埋下爱我中华的种子。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实践证明,我们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我们要以“开学第一课”为契机,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创新教学方式,拓展教学内容,用好社会大课堂,引导青年学生胸怀“国之大者”,勇挑强国重任。

三、开学第一课要激发奋斗正能量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从建党之初的艰苦斗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奋斗拼搏;从新中国建立之初的百废待兴,到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到今天的繁荣兴盛,靠的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今日之我们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如此之近,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不能同这样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

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永久奋斗》讲话中,对中国共产党先进分子、模范青年提出,永久奋斗是革命先锋队最主要的一条,没有这一条,什么都是空的,并强调“你们要切记这一点——永久奋斗”。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也引用了毛泽东同志“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这一句话,并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思政工作者要从中汲取力量,深耕思政课这片“责任田”,强化“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把激发奋斗精神融入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孜孜不倦地学习积累,千磨万击地实践锻炼,最大限度地储备知识、练就本领。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是入党誓词的内容,也是党员矢志不渝的目标,为党和人民奋斗是青年的初心和使命。伟大事业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事业本身前途光明,还在于我们所干的,是前人没干过的事。当代青年学生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十分光明,我们要在“开学第一课”中教育引导他们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

四、开学第一课要营造学习好氛围

“青年处于人生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历史证明,学习新知识,吸收新思想,掌握新本领,才能推动国家发展。“千锤百炼才能造就英才,珍惜韶华方能不负青春。”当代青年大学生要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通过向人民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赶上新时代的脚步,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脉搏,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的忠实践行者。

习近平总书记就青年成长成才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明确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教师工作本质就是服务伟大梦想,通过“开学第一课”引导青年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责任、一种习惯、一种乐趣,作为首要的任务和毕生的追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养,不断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不断加强历练、增长本领,让刻苦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才干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踩着新时代的鼓点,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非学无以广才”,要克服本领恐慌,学习是唯一的出路,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做到学以致用,实践是有效的途径,是生动的课堂。我们要把“四史”讲给学生,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讲给学生,更要讲清楚中国的发展是结合自身实际走出了自己的路,并不断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增进人类福祉贡献智慧和力量,我们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为他国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青少年学生们生逢盛世、重任在肩。面对祖国和人民的嘱托,面对学生们的期盼,教师要讲好“开学第一课”,带领学生一起追寻百年光辉足迹,引导他们与新时代同向而行。

(作者: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市委教育工委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处副处长)

 


上一篇
下一篇